「丹噶尔」,藏语 「东科尔」 的蒙语音译,意为 「白海螺」 。白海螺,这个浪漫传奇的名字,使得湟源这座县城显得更加神秘无比。 「海藏咽喉」「环海商都」「小北京」「茶马互市」 诸多美誉厚重着丹噶尔的文化底蕴。
走进丹噶尔古城,觉得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商都。那静寂苍老的青石板路,深长的厅堂、精致的木雕丹噶尔厅署、隐约流响的祭孔唱词、青苔旧瓦……恍惚间听到自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商都繁华的喧嚣声,且昔日商贾云集的影子仍斑驳可见,时至今日也还延续着其辉煌。
进入明清老街,只见东西两城门。西城门为拱海门,东城门为迎春门,拱海门右侧铸刻有 「丹噶尔城」 字样的天然石碑赫然呈现眼前。
通过巍峨壮观的拱海门门洞,就进入宽约六米,长近八百米的明清老街。一踏进老街,仿佛就踏进了一千年前的明清。由于丹噶尔古城地处西海之滨、湟水源头、日月山下,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地方。这里,湟水、药水二水相交,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三峡汇合,扼丝绸南路要隘,居唐蕃古道险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丹噶尔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而然成为商业、军事、宗教和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只是老街、房子、商铺,还有其迷人的氛围,不只是建筑的氛围,更是一种历史的生态文化氛围。踩着六米宽的明清老街,感觉每一步都会踏响历史的音符,浮现出无数个古老的故事与传说。
丽日朗照,整条老街都闪烁着熠熠的光亮。它在静静地述说着岁月印痕,述说着沧海桑田的人世变迁。在两旁汉藏蒙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映衬下,青石板路显得内敛而安静,透着淡淡的隐忍和儒雅。
老街两旁保存尚好的商号,仿佛无声地告诉游者,昔时的丹噶尔古城,商贾云集,贸易兴盛、物阜民丰,盛极一时。
「仁记洋行」 是丹噶尔古城现存的十几所洋行之一。这所英国人开设的洋行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
走进仁记洋行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屏风,其后是整齐地摆放在屏风后一些昔时买卖和办公的老物件。一楼右侧则是两个站立的塑胶模特,一人身着藏式斜肩皮袄,一人身着唐装、戴着墨镜。这就是被老一辈湟源人称为的 「歇家」 。沿着旧时风色的楼梯来到二楼,橱窗内陈列的留声机、美国打印机、镶嵌悬挂在墙壁上的欧式画框、各种印花税票、外国银行汇票、救国公债以及泛黄的账本等代表岁月的老物件,无声地述说着丹噶尔这座茶马商都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丹地古时沦于塞外……海藏恃为咽喉,湟中资为锁钥。辟邑至今,几二百年,巩固雄峻,甲于陇右……迄今商业发达,几成巨埠。彼欧西各邦,若英、若俄、若德,皆遣其华夥,梯航远来,麋集丹地,岁输白金数十万,盛矣!」(《丹噶尔厅志》) 。据史料记载,丹噶尔的商业贸易起源于唐代的边关互市。开元十九年 (731 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在赤岭 (日月山) 脚下哈拉库图城交换马匹,进行互市。至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 (1796~1860 年) 的六十余年时间里,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丹噶尔也声名远播,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由于交易商品种类的日益丰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催生了集货栈店主、商业经纪人、牙侩、翻译为一体并领有 「官照」 的特殊居间商人阶层——歇家,而且还有力地刺激了当地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和民国时期,丹噶尔就出现了 「八坊两院十四匠」 手工业……
丹噶尔古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独具特色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琳琅满目的商铺门店,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犹如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向世人展示着古城的辉煌与沧桑。
丹噶尔的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时期,历经两百余年沧桑岁月,成为丹噶尔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珍品。
踏在潮湿斑驳的青石板路上,走过这条幽深绵长的巷子,每户商铺的门头上摇曳着红色的排灯。这些排灯是商家在夜间招徕顾客而制作的,是名号招牌的象征。丹噶尔古城排灯形式风格迥异,长方形、扇形、椭圆形、圆形、梅花形……它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等各种艺术为一体,同时融入地方和各民族文化元素。
最值得一提的是长约丈余、高两尺的 「长条排灯」,一架排灯五格两面,灯面由苏杭上等绢帛制成,由名师高手绘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名著、风土人情等等,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人物生动,场面鲜活。尤其是蜡烛闪烁之时,画面人物静中有动,惟妙惟肖。画面隐含着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等内容,使人们在不经意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登山把酒快临风,绝塞全凭一道通。千里云烟飞眼底,万家忧乐系胸中。雄关烽净灭余焰,大海波平涵远空。乘兴漫游归向晚,满街灯火已初红。」 每到元宵节,只见老街灯火辉煌,光怪陆离,加之四乡社火纷沓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成为丹噶尔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凝重、沉浸、醇厚、悠远……诸多词汇汇集于丹噶尔一身,引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寻找诗情或观光旅游……
行走丹噶尔老街,不能不去昌耀纪念馆。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的第二故乡,也是昌耀的 「边关流寓之地」 。在这里,昌耀曾写下了 《丹噶尔》 《慈航》 《驻马于赤岭之敖包》 《哈拉库图》 等多篇与这片土地命运相系的不朽诗篇,使他最终成为 「中国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 。
为了缅怀昌耀,湟源县在丹噶尔古城原海峰书院内修建了昌耀诗歌馆,馆内塑有昌耀塑像,厅内展示着昌耀的书籍信件、诗词手稿、生活用品。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我, 就是这样一部行动的情书
我不理解遗忘
也不习惯麻木
我不时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
朝向空阔弹去——
触痛了的是回声……
诗人的气质在这座幽雅的院落里静静地绽放,如一株兰花,开在奔放豪迈的西北高原,特立独行……
资料来源:湟源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