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辉塔远眺 梁年丰 摄)
文辉塔位于今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扶济村南面约 100 米的红水河北岸,东距市区 35 公里,西距迁江镇 6 公里。原塔始建自何时无考。今塔为明万历年间 (公元 1573 ~ 1620 年) 迁江县武举、八所指挥、守备、三里营参将黄文辉重建,因名文辉塔。 「宝塔夕照」 为明清时迁江县八景之一。
塔系八角八面七层叠涩出檐须弥座阁楼式砖塔,高 35 米,其造型是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每层叠涩出檐,顶盖为铸铁质锅形。二层以上各层都有南北对开风门,其余各面均是衬托假门。底层除南北对开风门外,西面还有一风门,余五面亦有假门。底层风门高 2.2 米、宽 0.84 米。塔基用厚大的石板构筑,上层并凿成覆莲瓣形而形成须弥座,亦呈八角形。塔内一至六层均设有佛龛,第一层 5 龛,二层以上为 6 龛。塔内各层木楼板已无存,无梯可攀登。文辉塔系砖木结构,即塔主体为砖、楼面为木板。塔基用厚大石板叠砌,基面石凿成覆莲瓣形,并刻有半浮雕卷云纹,组成须弥座,大于塔基,呈八角形。整塔由一层起至顶层,逐层收窄,层层叠涩出檐,形成六层双飞檐和顶层单飞檐。
塔顶平面呈三角形,形成圆形攒尖顶,无塔刹。各层风门均为三角形券顶,其他衬托假门亦同。门及飞檐均用朱石颜料涂成红色。原塔内佛龛和其他部位有彩绘图案,现已脱落。
塔自明万历年间 (1573 ~ 1620 年) 建成至今没有进行过任何维修,仍基本保持原貌。
四百多年来,由于自然人力及人为的原因,塔内的六层木楼板已全部朽坏,塔身的部分砖被敲掉,以至塔身内外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塔处于雷区,由于遭受雷击,加上地质原因,从第二层起至顶层已有一条宽约 15 厘米的垂直裂缝。
1983 年 4 月 5 日, 文 辉 塔 被公布为来宾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5 年 12 月 24 日,来宾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2004 年 7 月 12 日,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 年 10 月 7 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
据清光绪十七年 (1891 年) 《迁江县志·建置略·古塔》 记载:文辉塔在县治扶济村外江水岸上,其塔甚高,建何时无考。系万历八所黄文辉重建,因以为名。」 《迁江县志·列传·人物》 又载:「黄文辉建七级宝塔于东廓十里外,功坚料实,至今巍然耸峙上霄汉,可以想其志趣。」
据民间传说,文辉塔与迁江的高桥分别由师徒二人分头同时建造,师傅建文辉塔,徒弟建高桥,比一比看谁建得又好又快。后来,徒弟造的高桥完工鸣炮,远眺文辉塔时,师傅造的文辉塔刚刚封顶,尚未铸好塔盖,情急之中只好将煮饭锅拿来盖在塔顶上,也还未来得及安装葫芦形塔尖,结果师傅输给了徒弟。时至今日,文辉塔仍然没有塔刹。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仅存此说,留与后人探索。又传,建塔时有 100 个人做工,但是,每天吃饭清点人数时却只有 99 个人,大家都莫名其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有人在暗中观察,发现一到吃饭时间,就有一个人飞上塔顶。这样一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仙人下凡来帮忙。
另外,在民间还有 「塔在迁江,影在贵县」 之说。说来也怪,时至今日,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站在任何角度,都没有看到文辉塔的影子。
文辉塔内部 (梁年丰 摄)
资料来源:来宾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