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山,又名白云洞、石佛岩,位于兴宾区良江镇罗村的蒙村东面 4 公里处 (来宾市区南隅约 4 公里),孤山,海拔高 125 米,山洞颇多且洞洞相通,山四周均有耕地,龙洞河和灵水河三面环绕,景致清幽。清代乾隆十六年 (1751 年) 旧县志称,龙洞岩,相传龙蛰其中,故名龙洞。明清时为来宾县八景之一,名曰 「龙洞眠云」 。
龙洞寺建在龙洞山半山腰的东南、东北两个洞内,因在洞中建寺,得名龙洞寺。据载,东南洞祀三宝佛,左右为十八罗汉,洞口两廊塑金刚像。门右小屋内有伽兰神,另有接引佛、玄武神、雷神等。东北洞祀花林圣母 (俗称花婆神,壮语称 「布伢」) 、观世音,另有韦佗等神。自山下至两洞口各建有百级台阶。东南洞和东北洞庙门圆如满月,门额上分别题写有 「第一洞天」 和 「瑤岛奇观」 四大字。
龙洞寺遗址 (梁年丰 摄)
1983 年 4 月 5 日,龙洞山石刻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5 年 12 月 24 日,来宾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04 年 7 月 12 日,来宾市人民政府将龙洞寺 (含石刻) 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 《来宾县志》 载,龙洞寺创建于元明时。清乾隆二年 (1737 年) 重建。乾隆九年 (1744 年) 小修并勒有碑文。嘉庆十六年 (1811 年) 大良村贡生姜原勷、原贞兄弟暨同里朱廷壁、秦志荣、韦应祖等募捐重修宇舍、门阶及溪上石桥,并重塑神像,使庙貌焕然一新。时任来宾县县丞张傥 (湖南长沙人) 亦慷慨解囊,捐银十二两相助修寺。道光六年 (1826 年),姜原贞的从弟姜原瑞又与唐廷玉等六人对庙宇进行小修。咸丰、同治间兵燹,寺庙全毁,后乡人又作小修。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县人林德元与乡众募捐大修,并在山下增建戏台,同时重修溪上石桥,以便乡民往来交通。
民国十九年 (1930 年) 冬,良江圩 (今良江镇) 西部小学校长思树桂,宾阳县人,主张破除迷信,率领学生到龙洞山寺将所有神、佛像全部捣毁,庙宇建筑亦悉数尽毁。自此以后,龙洞寺再也没有进行过重修。至 1984 年以后,乡民动议重建该寺,于 1987 年秋动工,年底建成。后又屡毁屡建。
龙洞寺建寺历史悠久,是目前兴宾区境内见诸记载的较早寺庙之一。所祀神佛繁多,涉及佛教、道教及民间原始宗教等,称为三教合一。此种现象较为少见,不像其他庙宇所祀的神比较单一。
花婆神是壮族始祖母神,是壮族地区崇拜的民间生育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从其所祀 「花林圣母」 神 (民间俗称 「花婆」 神,壮语称 「布伢」) 看,对研究壮族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是很好的材料。同时为研究壮族原生态文化、 「布伢」 文化、中华始祖文化体系、生育崇拜、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祖崇拜、珠江流域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龙洞寺遗址 (梁年丰 摄)
资料来源:来宾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