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宾阳县城北面有一条古老而神秘的街道,因其位于旧县城南面,宾阳人称其为 南街 ,又因其街道特别长,故又有 五里街 的别称。
南街历史悠久,始建于元而成于明。元代,金人南侵,闽、粤、赣人因避战乱,且看好宾州的商贸环境而集市于此,筑铺面而成南街的雏形。明洪武六年 (1373 年),知州周乐在街北筹建一桥 (即南桥),直通州治,并方便行旅,街道有所拓展;南桥的得名,许是建在宾州城南门外之故,因州城南门也叫太平门,所以南桥又称太平桥;也有人说,当时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当事者为粉饰太平,故而曰太平桥。永乐七年 (1409 年),扩建南市;清至民国其间,商贾云聚,经贸红火,南街不断扩建,而成今日之规模。
南街像一条龙,各个铺段似每一节节龙身,由北向南蜿蜒伸展。街道两旁的数百间商铺,放眼望去绵延不绝。沿着狭长的古街,漫步在青砖、石板铺就的街道,只见屋宇鳞次栉比,刻柱林立,雕檐欲飞;经过精心雕凿的石墩石鼓随处可见;窗棂栅栏,花纹精致,朴素典雅;阁顶吊楼,古香古色。走进南街,《清明上河图》 上那熙熙攘攘的古镇集市。一定会显现在你的眼前,在南街,不仅街厢民居散发着古雅的气息,其庙宇、牌坊也是一大特色。南街的庙宇牌坊主要有城隍庙、花婆庙、二铺庙、灵应祠、天后宫以及颇具封建色彩的聚英坊和节孝坊。南街的南端有两棵古榕,枝叶遮天。树旁原建有一楼阁,名为 白沙楼 。该楼建于明代,为宾阳名楼之一。全楼分上下两层,下层设内外两个拱门,门旁设楼梯,拾梯而上,可俯视城内风光,远眺群山美景。楼上刻有名人诗联歌赋。可惜的是,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楼宇却毁于 1958 年,现仅存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南街北端的南桥,它是宾阳县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南桥始建于明洪武六年 (1373 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位于街北却叫南桥,亦因为其位于州城南门之故,州城南门叫太平门,所以也有人叫南桥为太平桥。崇祯年间,桥毁。时值钱积中任知州,他 茹蔬衣布,居官如家,息讼轻徭,爱民如子 ,而 政通人和 。他与部属一道发动民众捐集资金,雇请工匠,进行修复,经三个月建成。到清雍正十二年 (1734 年) 五月,桥再次塌,知州马朴又慷慨捐资进行修缮。就这样南桥几经修建,历尽沧桑,保存至今。
南桥长 24.5 米,宽 5.2 米,高 6 米,全是用料石砌成。开三个拱洞,每个拱长 6 米,江水由西向东流去。桥上路面铺垫平整光洁的石块。桥两旁每边以 0.8 米高的 13 根石柱,夹着 14 块高 0.6 米的长方形石板,构成桥栏。两边 28 块石板内各雕刻有一幅精致的浮雕致的图案。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鸳鸯戏莲、麒麟吐玉、鲤鱼跃龙门、猴子摘桃等图案,还有花、鸟、虫、鱼、鹿、马、牛等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中间两个桥墩上嵌有一对石雕雌雄螭兽,雌雄螭兽各居一桥墩,逆水而上,穿桥而过。据专家称,这在国内古桥中还是首次发现。整座石桥厚实坚固,装饰雕刻工艺精美,图案逼真。桥下宝水江潺潺流过,翠竹掩映。明清时期的宝水江,岸边桃红柳绿,与横跨其间的南桥相映成趣,成为宾阳八景之冠。当时明知州梁鱼见此,诗兴大发,写下了 宝水环流几千丈,一渡春来一清漾;鸥依渔父睡晴沙,鱼嚼落花吹细浪;白翻冻雪春水奔,绿浸垂杨夜添涨;何当借我洗干戈,黎庶都归衽席上。 这是首吟唱 宝水春涛 的诗。
资料来源: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