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老人们跳起满族秧歌庆祝丰收。 资料图片
满族妇女在打理新捡的山核桃。 资料图片
秋天到了,满族之乡一片繁忙、欢腾的景象,各种与秋天相关的民族风俗,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山脚下的满族之乡徐徐展开。
「丰收节」 。 「五谷丰登大有年,家家欢庆笑开颜。杀猪推碾磨新面,整备丰收第一餐。」 这首诗描写的是满乡欢庆 「丰收节」 的热闹场面。 「丰收节」 是满族人秋季举行的一个隆重节日。秋风起,五谷泛黄,开镰收割之际,满乡要举行庆丰收的仪式:全村家家杀猪、烀方子肉,磨豆子做豆腐,煮豆饭,蒸粘糕,此习俗谓之 「上场豆腐下场糕」,寓意五谷丰登、步步登高。
满乡产的大豆,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做出来的豆腐洁白如脂,嫩绵绵、水汪汪,炖、炒、凉拌,口感都是一流的。黄米面做的粘糕是满族的特色产品,软、绵、甜。这些食品做好后码盘,再端来新采摘的水果,一并摆在满族人家正堂西墙下的供桌前,然后点燃 「鞑子香」,全家人祭祀神灵和祖先,请他们来品尝自家新收获的粮食和水果,共享丰收的喜悦。这个仪式,满族人称为 「荐新」 、 「场院祭」 。祭祀过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请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共同进餐。夜色降临,全村人拥至河边或村中的开阔地带,燃起一堆篝火,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采参。 「寻过这山觅那山,轻抛红线系前缘。千般惊喜万分爱,都付一袭白桦衫。」 采参是满族人一项重要的收秋习俗。金秋时节,山坡上一片金黄,经过春夏两季的滋养,迎来了野山参采挖期。满族人很久以前就会采参了,很有经验。
晴好的秋日,村里选出一位年富力强、有多年采参经验的人作为 「把头」,带领几名后生进山采参。进山前,后生们要跪地焚香,祭拜山神,祈祷他们此行平安,顺利挖到山参——此习俗谓之 「发山」 。进入山林后,他们分头搜寻,哪路人马发现野山参了,要立即呼喊报喜,同时,在山参根部旁边插根小木棍,用红线绳把野山参与小木棍绑在一起。满族人认为,野山参是有灵性的,不用绳拴上,它们就会 「跑」 掉!做好记号后,一班人继续向山上寻参,待下山时,按记号将山参挖出带走。满族人挖参忌用铁器,而是用木棍和竹刀。挖出来的山参,内里用苔藓包裹好,以防磕碰;外面用卷成筒状的桦树皮包裹,以保证山参根须完整,锁住水分。
秋捕。 「汛到秋江人倍忙,飞叉甩网捕鲟鳇。马哈摆尾渔家笑,好拌生鱼劝客尝。」 在满乡,有秋捕的习俗。
满族人捕鱼的渔具有 90 多种,最常见的是鱼叉、鱼篓、鱼罩和鱼网。满族人捕鱼从来不竭泽而渔,而是讲究可持续性,即大鱼叉住装篓,小鱼网住放生。满族人秋捕之鱼,以江鱼为上品,河鱼次之。河鱼以鲤、鲢为主,江鱼以大马哈鱼、鳇鱼、鲟鱼为主,其中大马哈鱼最为有名。大马哈鱼肉质鲜美,片成薄片后,拌以葱花、蒜泥,调以酱醋,便是满乡招待贵客的传统美食 「塔尔卡」(生鱼片) 。这道美食味道醇厚,过口难忘。吃不了的大鱼,人们会制成鱼干,并把鱼籽、鱼筋储存起来,作为年节时招待贵客的上等食材。
采山。 「鸟引新晴啭好音,提篮拨草踏林深。爱它一片小花伞,似拢似张撑绿茵。」 这首诗写的是满乡儿女在秋收季节上山采蘑菇的景象。兴安岭的野生菌种类众多:猴头菇、元蘑、松伞蘑、榛蘑、大腿蘑……一堆堆,一片片,忙坏了满乡儿女。山上野果举目皆是,圆枣、山葡萄、山丁子、山里红、榛子、核桃……红黄绿相间,甜酸香兼具,人们边唱着传统的满族民歌 《巴音博罗》,边快乐地闪转腾挪于密林间、树丛中。采蘑间隙,还可以采些中草药,如天麻、黄芪、紫草、龙胆草、五味子等。 「药锄药篓一肩担,踏遍家乡处处山。愿效神农尝百草,长教父老驻童颜。」 这些中草药,是满乡儿女强身健体、祛病除疴的良药。
山上的事忙完了,该忙家门口的事儿了——打苏叶、晒旱烟、渍酸菜……这也是满乡秋俗的一部分内容哩!紫苏叶子宽肥,味道清香,采集鲜嫩的苏叶晒干,用时洇湿,放在蒸笼里当屉布蒸面食。满族的 「苏叶饽饽」 、 「苏叶粘糕」 闻名遐迩,就是因为这种面食沁进了紫苏的清香,吃起来既鲜美又提神。满乡种的烟草俗称 「关东烟」 、 「老青烟」 、 「罕王烟」,名声远播。收烟时,将烟棵的老叶子擗下来,编成长长的辫子,搭在木排上晒干,便成为有名的 「关东烟」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