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婚俗
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大致要经过以下八道仪式礼规:
(一) 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 「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服侍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 「看亲」,雅称 「相亲」 。
相亲的日子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女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女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 「第一印象」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
中国是个 「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二) 过礼
「看亲」 看成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 「过礼」 。 「过礼」 第一步,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父母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 「生辰八字」 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换帖」「合八字」 之后,媒人要选个吉日,带男方去 「过礼」 订婚。 「过礼」 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 (无论男女) 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
「过礼」 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三) 择吉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汉族民间,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 「择吉」 和 「送日子」 。
择吉一般请教 「明白人」 选择办理,也可自己看 《通书》 (皇历) 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 「六合」 相应,就是好日子。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 「包封」 。钞票要下面朝上,叠好放齐。送给女方的礼物多为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 「助嫁」 。
(四) 迎娶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 「出嫁酒」 、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 (招郎,男到女家) 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 「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或彩车。
轿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 「洗媒」 和 「挂红」(乡下俗称 「贺新客」) 。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接亲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 (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 (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五) 拜堂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 「引赞」 和 「通赞」 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拜堂。传统 「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 「引进洞房」 。
(六) 喜宴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新家布置得当。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 「请客」,或者 「清客」 。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 「大亲」 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 「逃席」 。倘若不走,「洗媒」 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 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 「打发」 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 「送大亲」 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七) 闹房
中国素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 「窗户纸」 。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八) 回门
按传统婚俗习惯,结婚第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 「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
二、育俗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 「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 「三朝」 。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 (即三天) 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鸡蛋染成红色,称为 「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 「喜蛋」 。
满月,称为 「弥月」 。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 「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 「剃头」 日。现在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
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现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江南农村还有包周岁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长,寓意孩子快长大。
古代汉族男子到 20 岁时,选择吉日,敬请宾客,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 《礼记·冠义》 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 女子 15 岁时行笄礼,《仪礼·士昏礼》 中对 「笄」 的注释说:「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冠礼和笄礼的举行表示人已成年。近现代早已不实行这些礼仪,只是在年满 20 岁时往往比较隆重地庆贺生日,吃鸡蛋面条,举家或同学好友相贺。